分类列表
你知道吗?在山东郓城,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故事,把普普通通的老榆木变成了当地居民手中的‘金疙瘩’。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。
4月15日那天,人民网的报道聚焦了郓城张营街道的一家叫简初木艺的公司。此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,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。谢秋玲阿姨就是这里面的一员,她每天骑着电动车从吴垓村来到这里,握着砂轮机给一扇扇榆木门抛光,一个月能挣近四千块钱,比种地可强多了!这种变化在当地并不罕见,比如吴正卓师傅,他以前打零工四处奔波,现在成了技术工人,每月工资能拿到六千元,还能照顾到家人。
说实话,这样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。七年前,这里的榆木加工还停留在粗放阶段,收来的老榆木直接切割成板材卖出去,附加值低得很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简初木艺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设计感,他们找来了优秀设计师,让这些老榆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朱志国总经理说得好,现在他们是卖创意、卖工艺,而不再是单纯卖原料。
举个栗子,通过抖音、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,销售人员直播介绍产品,吸引了好多外地订单。政府也出手相助,带领企业转型升级,加强培训,推广电商运营模式,推进设备智能化改造,让整个产业链条都得到了提升。如今,张营街道已经集聚了二十多家老榆木加工公司,年产值接近亿元,带动了一千多人就业。
郓城县的木材加工、棉纺织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,在近年来也是经历了一场蜕变。县政府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,包括优化营商环境、降低能源成本、提供金融支持等,使得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定。这些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所以说,只要找准转型路,即便是‘老木头’也能生出‘金疙瘩’。郓城老榆木产业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,传统产业并不是注定要被淘汰,而可以通过创新和升级找到新的生机。它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,更重要的是,它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,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,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。
说到这里,你该不会是也觉得挺振奋人心的?其实,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,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。那么问题来了,你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?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些传统产业可以借鉴郓城的经验进行转型升级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!
最后别忘了,关注我们,了解更多关于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的好故事哦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